2006年3月6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学生筑爱巢 为时有点早
探访包围着大学的“爱的小屋”
本报记者 徐晓

  杭州的舟山东路聚集着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过万。那里有个当地人见怪不怪的现象:高校周围小旅馆林立,附近不少民居成了大学生的“爱的小屋”。据了解,杭州几个高校聚集的区块,如下沙、小和山等,情况也大致如此。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国内其他高校云集的城市。同居的大学生们是怎么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态?社会上人们对此持什么样的观点?记者花费了数天时间,走访了几对同居的大学生和租房给大学生的房东,也采访了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

  3对大学生的同居生活
  王琳(化名)大学二年级时和一个同校男生相恋了。前阵子,他们通过中介,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王琳陆续添置了书橱、写字台和电饭煲,还从家里搬来了淘汰的彩电和洗衣机,男友也把他的全部家当搬了过来,把“爱的小屋”打理得简单而不失浪漫。王琳说,同居是两个人的共同意愿,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懂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小屋使他们能够安静地自习,他们鼓励对方努力学习考研,并没有因为同居而减少苦读的劲头,“浪漫、学习两不误”。
  小陈和小李都来自温州,刚刚考上大学时,一次同乡联谊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男生小陈说:“想天天腻在一起,就租了个房间。”在他们眼里,大学是对自己多年苦读的一个回报,是给自己一个自由放松的空间。看到他们如此沉溺于眼前的快乐,记者不禁问起了他们今后打算。小陈告诉记者,家里就他一个儿子,不愁工作,毕业了必然是回去继承家业,而生意上的事情靠的是社会经验,大学书本上学不到的。
  现在上大四的芊芊(化名)和男朋友相恋已有6年,去年他们同居了。用芊芊的话说,眼下学习任务不重,而两个人要共同面对生活,同居只是爱情水到渠成的结果。“几年交往下来,我们都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最终认定了对方。”

  矛盾的房东
  走在舟山东路,记者看到沿路不少“青年旅舍”或“某某宾馆”,几乎把校园包围着。而校园里面,除了“疯狂英语”、“留学咨询”等广告外,“租房中介”的信息也随处可见。一位中介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大学生租房的很多,特别是一对对来找“爱的小屋”的,更不在少数。
  周先生自家建造的房子就在某高校旁边,租住的4对同居男女都是大学生。虽然将房子租给了大学生,但周先生对这些大学生很不理解:“晚上吃了饭就进房间,一直会窝到半夜,然后出去吃夜宵,早上不见人影,有的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真不知道他们父母花了大把钱,是让他们来读书的,还是来过两人世界的。他们的学业让人担心啊。”

  宜疏不宜堵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大学生同居和不求上进、不务正业、不良影响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前,高校对非法同居或发生性行为的学生作出处分直至勒令退学的也有听闻。不过,人们的观念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着,如今法律上已经没有了“非法同居”这一概念,社会对同居现象越来越包容,大学生的婚育权也渐渐得到肯定和尊重。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同居现象,教育专家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应该理性地引导。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李老师认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考上大学并不等于拿到了社会通行证,大学生应将主要心思花在学业上,而不应该放在两个人的小世界里。他告诉记者,因为同居,导致逃课和成绩下降的学生不在少数,更有个别人,因为同居完全荒废了学业,导致留级或者退学。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主任沈模卫教授说,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一个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的过程,容易产生一些偏差。对于解决途径,他觉得更多的不应该是堵,而是引导。